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在热带“熔炉”建高楼

来源:黄雨菲,陶品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A+ A A-
  吉隆坡的夜晚,双子塔璀璨夺目,与整座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而在中央商务区的一角,三座钢铁巨构正刺破夜幕,傲然生长——这里正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完美MULTIBAY综合体项目的建设现场。塔吊巨臂在灯光中舒展,焊花如星雨洒落,时隔六年,继马中关丹产业园后,中国十九冶的海外建设者重返马来西亚,以跨越国界的匠心,在这片赤道热土上续写传奇。
  擎天三塔:以技术攻坚回应极限挑战
  Multibay酒店公寓项目总体量达18.1万平方米,由A、B、C三栋高层建筑共同构成。其中,A座为28层办公楼,B座为37层的五星级丽晶酒店,C座为60层高级服务式公寓,建筑高度达217米,属超高层类别。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隆坡敦拉萨金融交易中心的新地标,重塑中央商务区的天际线,并为中国十九冶在海外超高层建筑技术实践与创新应用积累宝贵经验,为开拓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吉隆坡,赤道之畔的热带“熔炉”,高温高湿,暴雨骤临,盐雾侵蚀——自然之力在此彰显出极致威严,也为项目建设带来重重考验。项目团队以创新为矛、以韧性为盾,在高温、高湿、高腐蚀的“三高”环境中淬炼出一套“热带生存法则”。
  赤道阳光近乎垂直炙烤,工地地表温度常超50℃。大体积混凝土在如此高温下泵送,堪称“穿越火焰山”——水分急速蒸发,收缩裂缝如影随形。面对挑战,项目团队展开“混凝土保卫战”:动态优化配比,精准控制坍落度,持续完善泵送工艺,并通过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与流动性,保障其均匀稳定,确保每一次高空浇筑都坚实可靠。
  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热带气旋携暴雨与瞬时强风频繁造访,加速钢材锈蚀与材料老化,对结构耐久性与抗裂性提出极高要求。项目团队反复验算预应力结构,科学配置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钢筋,显著提升建筑抗裂性能与延性,从容应对风雨考验。
  除自然环境之外,项目本身即是一项系统工程难题: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工期紧张。多重极限因素叠加,对施工组织、工艺精度和跨专业协同发起了全方位挑战。项目团队以科技为刃、协作为网,打响了一场关乎效率与精度的攻坚之战。
  C座塔楼高耸入云,其液压爬架技术成为保障施工安全与效率的“生命线”。项目团队严阵以待,联合设备供应商与技术专家反复验算与调试,制定出一套适应热带气候的爬架施工流程——设定刚性风速阈值,优化爬升轨道与附墙支座,强化螺栓检查机制,确保设备在每一个施工环节精准稳定运转。
  面对三栋建筑功能各异、管线错综复杂、立体交叉作业频繁的现实,项目全面引入BIM技术,实施全专业碰撞检测,提前预见并化解冲突;借助5D施工模拟,实现工序无缝衔接,显著提升预制化与模块化水平。
  随着BIM体系的深度应用,覆盖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架构逐步成型。实时数据驱动施工决策,指令传达清晰高效,让宏伟蓝图在跨国协作的复杂版图上,一步步转化为触手可得的现实。
  通过这一系列技术攻坚与系统创新,项目团队不仅成功克服了热带环境与超高层建设的双重挑战,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海外超高层建造管理体系,为中国十九冶在国际高端建筑市场赢得了技术话语权,彰显出中国建造的智慧与力量。
  责任基石:质量与安环的无声坚守
  警报声骤然响起,撕裂吉隆坡闷热的午后。完美MULTIBAY综合体项目现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迅速涌出——中方工程师、马来西亚安全员、孟加拉钢筋工、印尼木工……语言虽异,目标唯一:安全撤离!
  在安全工程师清晰果断的指令下,工人们掩鼻弯腰,沿指定路线快速转移,紧张中不失秩序。烟雾模拟点旁,急救小组演练伤员转运;集结点区域,属地安全员正逐一核验人员。这场多国协作、高度仿真的消防疏散演练,是项目将“安全红线”深植血脉的日常缩影。
  “自开工之日起,安全便是超越一切的最高准则,”项目安全总监夏昌永如是说。
  面对超高层、多工种、多国籍劳务的复杂环境,项目团队将安全生产置于首位,构建起“体系为纲、风险预控、能力为本”的三维安环长城。
  架构为基,责任到人。项目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组建融合中马骨干的安全管理团队,严格遵循马来西亚法律与业主规范,于三座塔楼分设专职安全员,覆盖土建、机电、幕墙等关键专业,实现安全监管全域无死角。
  隐患预判,精准管控。项目设置多处安全监控点,实时捕捉施工风险,建立标准化安全通道与应急路线。每月由中马工程师联合开展现场评估,识别高空作业、机械伤害、触电、火灾等风险,并针对强风、暴雨等热带气候特点制定专项预案。
  意识提升,应急淬炼。项目部推行入职、现场、应急三级安全教育,善用工歇开展碎片化培训,持续强化员工意识。应急演练高度拟真,注重检验多国团队协同、指令传达与应急处置实效,演练后即时复盘、持续优化。
  安全基石之上,项目团队许下与热带雨林共生的绿色承诺。围墙之外,噪声与扬尘监测仪如环保哨兵屹立;雨水回收系统将暴雨转化为降尘与绿化资源;施工废水经沉淀净化达标排放;垃圾分类回收让金属、木材、塑料重获新生……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宏观的安全管控到细微之处的质量坚持,项目对责任的践行贯穿始终。
  B座酒店样板间内一缕刺鼻气味引起警觉。属地质量工程师阿泽琳迅速取样送检,溯源发现分包单位在木龙骨与墙纸胶粘剂材料报验流程中存在疏漏。
  “请立即补齐手续,本周内完成书面确认,”阿泽琳语气坚决。数日后,材料复验通过,她一面向项目总工陶品递交《质量提示函》,一面建议:“应全面加强室内材料低VOC管控,确保每一间交付房间空气达标。”
  从钢筋水泥的筋骨,到室内呼吸的空气,对精度的极致追求、对流程的绝对敬畏,是项目在“高效”与“卓越”间找到的黄金平衡点,以硬核品质赢得时间与口碑的双重认证。将责任二字,刻在项目的每一寸肌理。
  这一切的努力最终也赢得了高度认可。2024年6月20日,项目荣获马来西亚职业安全与健康局(JKKP)颁发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部年度报告贡献证书”及马来西亚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理事会(NCOSH)颁发的“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理事会奖”,彰显行业顶尖水准。以此为契机,项目正积极冲刺马来西亚绿色建筑指数(GBI)银奖目标。
  融合共生:属地扎根结出硕果
  某日午后,B座核心筒混凝土浇筑正值关键阶段,马来工长忽然上前,语气坚定地告知我方施工经理:“抱歉,聚礼时间到了。”这样因宗教习俗中断施工,在国内几乎难以想象。却是项目团队必须直面和理解的文化现实。
  马来西亚,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不同族群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工作理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在Multibay项目中,中方员工仅15人,马来籍员工32人,其余723名工人多为第三国劳工。真正要实现高效建设,必先读懂这片土地,跨越文化认知的鸿沟,构筑理解与信任的根基。
  “周五聚礼事件”成为项目文化管理的转折点。事发之后,项目部迅速响应,与各裔员工代表共商制定“文化日历”——每周五预留聚礼时间,开斋节、屠妖节、农历新年等重要节日提前规划,严格尊重祷告与斋月习俗。关键施工节点则通过预排工期、灵活调配非穆斯林员工补充等方式,实现宗教尊重与工程进度之间的平衡。
  此外,项目还设立每日“Tea Time”,借茶歇搭建沟通桥梁;开展多样文化交流,逐步消融语言隔阂,凝聚跨国团队的情感认同。文化差异,从初期的管理难点,逐步转化为项目协同的独特资源。
  为进一步化解沟通与管理理念的冲突,项目推行“1+X”融合小组模式,由一名中方员工带领多名属地员工,既传递中国标准,也吸纳本地经验。安全管控之余,中方员工常请教属地同事热带材料养护技艺,倾听社区关系建议。并肩作战,取代发号施令,为工程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面对马来西亚极为严格的《劳工法》及外籍员工权益保护条款,项目将合规管理视为关键攻坚点。聘请当地劳工法律师,为中方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规避用工风险;同时选拔通晓中马文化、熟悉法律的员工担任关系协调官,专门处理员工咨询、申诉与纠纷调解,成为中外管理之间的“防火墙”与“缓冲带”。
  马来西亚社会极度重视家庭生活,普遍抵制无效加班。项目部依托BIM模拟精准排期,借助数字化平台高效协同,最大限度减少加班,严格依法支付报酬并提前征得同意。这不仅规避法律风险,更赢得员工对管理的认同与尊重。
  技术与管理文化的融合,最终体现在人才的成长中。马来西亚籍工程师埃尔文对此深有感触:“在这里工作的时间让我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技术责任——每一毫米的精度,都是我们对未来客户的承诺。”从初期仅负责基础建模,到全面参与“BIM全流程协同建造”,他在中方团队指导下系统掌握智能碰撞预警、多专业协同校验等核心技术,迅速晋升为独当一面的BIM技术主管。
  埃尔文的蜕变,是项目深化属地人才培养的生动诠释。通过系统化的技术传承与实战淬炼,项目不仅搭建起中外技术共享之桥,更实现了中国标准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成功推动团队从外部“输血”转向自主“造血”。一批批具备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持续深耕马来西亚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了技术与人才的双重扎根。
  2025年8月15日,无人机掠过敦拉萨国际贸易中心天际,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吉隆坡完美MULTIBAY综合体项目实现全面封顶。三座塔楼触达云端,见证技术攻坚的智慧、责任担当的信念和跨文化融合的情谊。画面在云端定格,勾勒出城市未来的轮廓,这座由十九冶匠心打造的吉隆坡崭新地标,如今正巍然屹立在赤道之畔,向世界诉说着一个个跨越山海的非凡故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