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肩负着周口钢铁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的使命,中国十九冶承建的安钢周口钢铁二期连铸机项目在此落地。在这里,项目建成的两台板坯连铸机,产出的板坯厚度分别达320毫米与460毫米,将是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蓝图到现实,从钢水奔流到钢坯成型,项目建设者克服工期紧、任务重、技术精、交叉杂的严峻考验,协同作战、迎难而上,成功打通了从钢水到高端板材的“最后一公里”。
动态协同 谱出现场施工“协奏曲”
冶金工程建设,历来与“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相伴而行。然而,安钢周口钢铁二期连铸机项目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2024年3月,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因种种客观条件限制,项目自建设伊始便处于“边设计、边施工、边采购”的“三边工程”状态。图纸滞后、设备晚点……问题接踵而至,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施工管理节奏,更在项目起点就设下了关于工期与质量的“拦路虎”。
困局之中,唯有破局。面对各专业图纸不同步、设备到货时间不确定等情况,项目部将“动态协同”作为破题关键。在观念上,团队树立“设备何时到场,何时即为施工高峰;图纸如何变更,施工方案同步调整”的灵活策略。同时,为化解项目建设中的突发用料需求,项目团队果断采取“单机备料+小计划增量”的采购方式,既保障了供应,同时也减少小批量、多批次采购带来的成本压力。正是通过这种动态调整和整合资源方式,项目团队硬是在不确定中拼出了一条保障核心进度的通路。
走进周口钢铁项目现场,举目环视,宛如步入一个多线并进的“立体战场”。处于厂房中心的连铸机项目,向上是厂房钢结构在空中吊装,向下是深基坑同步开挖,前后则是厂房钢结构施工与连铸机设备安装交织推进,给现场施工带来不小难度。
交叉作业的空间里,设备安装时现场车辆进场通道只有一条,且与业主生产车辆交叉、运输道路狭窄。如何有效协调各生产线设备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确保工序合理、物流顺畅?
狭路相逢,“协”者胜。项目团队主动出击,积极与业主、总包探讨平面施工工序,针对可能存在的交叉作业点及时做好平面策划及协同,从而妥善地处理了现场作业布置的各种矛盾。各方既赶路、又让路,共同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主动创造施工条件,形成合力。
在紧盯主线节点的同时,项目团队灵活开辟辅助系统的施工面,以“见缝插针、撬缝施工”的方式,推动多工种有序衔接,有效避免了人力、设备资源闲置,为后续专业施工创造条件。同时,在技术上,项目部不断优化施工方法,引入先进机具与工艺,强化节点管控与动态调控。在460毫米连铸机前部施工期间,因图纸与地下管廊施工进度滞后而停缓时,项目团队迅速调整施工工序,集结力量转战后部辊道基础施工,通过实行“5+2、白加黑”工作模式,实现工序无缝衔接,为实现后续节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筹谋 下好安全管理“先手棋”
周口钢铁二期2、3号连铸机及冲渣沟涉及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最深达10.93米,属于超危大工程。
按照以往施工惯例,常规“先深后浅”工序应在厂房钢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设备基础安装。因本项目的厂房钢结构、设备基础划分为两个标段,其中十九冶承建连铸机土建及机电设备安装标段,将较厂房钢结构施工提前进场一个月。
更严峻的是,厂房钢结构承台基础埋深大于连铸机深基坑,先行开挖连铸机基坑将增加危险源与作业风险。这也意味着,安全管理必须走在所有工序之前。
工期紧而任务艰巨,项目部只能选择迎难而上。复杂工况面前,项目部严格遵循“分区、分层、对称、平衡、限时”的开挖原则,严守时空效应。开挖前,截水系统先行布设;施工中,排水沟、集水井同步跟进,足量水泵严阵以待,确保坑底不积水。在支护方面,采用“钢板桩支撑”工艺与实时监测系统双管齐下,每日专人进行沉降与位移观测,以数据闭环构筑起基坑与周边结构的“铜墙铁壁”。
与此同时,考验并未结束。深基坑大面积开挖后,雨季接踵而至。由于上方厂房钢结构还未搭设完毕,项目现场深基坑陷入“挖了积、抽了再挖”的循环。
为达到项目进度与安全两手抓的目的,项目部建立气象联动机制,实施“预警-响应”动态管理。项目团队每日关注天气变化,在下雨前即清理好排水设施,预备足量水泵;雨中及雨后,及时组织抽排水与积水疏导。面对持续强降雨,则启动降水井系统,将地下水引出场外,并加强水位观测频次。同时,加大基坑护壁变形及位移情况巡查力度,全力守护边坡稳定。特别是在基坑南侧设置标准化装配式安全通道,为人员筑起一条畅通的安全通行路径。
越是抢工期,越要绷紧“安全弦”。项目部通过压实安全管理责任,构建起“全过程、多维度”的安全预控体系,针对高空作业、大型吊装、深基坑等重大风险源,团队严格执行专项方案论证与安全技术交底。在吊装空间极度受限的区域,技术团队运用BIM技术模拟吊臂运行轨迹,精确计算每一个吊装工序;在交叉作业点,设置硬质隔离并安排专人监护,确保“天上地下”作业互不干扰。通过这一系列周密预控与动态管控,项目部最终在高风险、高难度的作业环境下,成功实现了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毫米之间 练就核心安装“标准尺”
在周口钢铁连铸机项目中,2号生产线承载着制造460毫米厚度板坯的重任,整线设备安装量近5300吨,属国内最大厚度的单流板坯连铸生产线之一。
作为连铸机的核心部件,扇形段由18个分段组成,重量共约1700吨,不仅承担着浇铸设备的支撑定位作用,更具备永久基准的功能,其制造精度和安装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整条连铸机的在线运行精度、设备刚度及备件互换性。
面对近乎苛刻的安装要求,项目团队以国家规范与连铸机检验大纲为准则,建立起“测量—施工—复核”的三方确认机制。从基准放线到底座吊装,从垫板研磨到螺栓预紧,每一步都力求在微观尺度上实现可控。针对大包回转台等关键设备,团队采取“自下而上、标记对正、液压紧固”的定制化策略,重点把控底座安装精度,确保设备整体对中定心,并运用激光跟踪仪复核,对扇形段框架进行多维坐标测定与最终校验。最终使得底座安装精度在规范偏差内不超过0.1毫米,以数据闭环确保设备“归位”无虞。
考验不止于精度,也存在于现实条件的重重限制。厂房内的钢水接收跨和浇注跨之间,项目团队还需面对重达百吨的钢包回转台设备。其中,钢包回转台最重吊装部位为回转体25.5吨。在厂房行车尚未形成、吊装条件极端受限的情况下,吊装难度成倍增加。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项目团队依托大型汽车吊,采用分部件吊装、模块化组装的策略,在有限空间中完成一次次“穿针引线”式的精准操作,顺利完成设备安装工作,为2号连铸机按期高质量完成热试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千磨万砺,终成利器;百炼之下,始见真钢。这片曾经寂静的河畔,因钢铁的脉络而焕发新生。周口连铸项目两台连铸机的成功热试,将为这里预计释放出每年280万吨的优质钢坯产能。从图纸上的线条到巍然屹立的设备,十九冶建设者在周口钢铁二期连铸工程建设中,怀揣激情与梦想,攻坚克难,最终圆满完成热试目标。前路漫漫,他们仍将步履不停,以实干担当继续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谱写下一份属于十九冶人的工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