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管通民心处 情系湛江边

来源:冯锦,李志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A+ A A-
  广东湛江市的土地上,海风裹挟着浪声漫上岸,红树林的影子在新翻的泥土上轻轻摇晃。不远处,坡头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机器的轰鸣声与海浪的拍岸声交织成独特的施工序曲。而在往来穿梭的施工队伍中,一个步伐坚定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就是项目经理董荔苇。每天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雷州半岛的海岸线时,他的工靴就已踩在了泥泞的工地上,裤脚的盐霜见证着这片海域特有的潮湿与咸涩。
  用行动诠释责任
  董荔苇的建筑生涯,是一部与时代共奋进的奋斗史。他从十九冶机动公司施工科普通职工起步,历经了国内外十余项大小工程。他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项目的拓荒者,是鲁班奖工程成都东二环改造工程的参与者,如今是坡头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主导者。三十六年风雨兼程,他始终把施工现场当作人生的主战场,从青葱岁月到两鬓微霜,那份对事业的赤诚与担当,早已在岁月的淬炼中,熔铸成职业生涯最厚重的底色。
  2020年8月,坡头(海东高新区)供水工程(管网)EPC总承包项目正式动工。这是湛江市供水发展史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市政供水管网工程,对董荔苇而言,更是他接手的第一个城乡供水项目,挑战与机遇并存。
  该工程的核心控制节点是跨越消坡海围和龙王湾的 “五龙过海” 工程,其中包含5条直径DN1600的超长距离跨海顶管。而消坡海围跨海顶管堪称整个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顶管需深入海底12米,单次顶进长度达1150米,作为华南地区在建单次顶进距离最长的跨海顶管工程,其技术难度和施工风险不言而喻。
  面对这样的难题,董荔苇毫无退缩之意。他深知项目对湛江供水事业的重要性,也明白肩上承载着当地群众对优质水源的期盼。从项目启动开始,他便扎根施工现场,带领项目部全体人员开启了一场长达33个月的攻坚之战。
  顶管施工过程中,海底复杂的地质条件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时而遇到坚硬的岩层,导致顶进速度明显放缓;时而遭遇松软的泥沙层,极易引发塌方险情。为此,董荔苇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专项攻关小组,日夜钻研解决方案。通过不断调整顶管机的参数,优化推进力度和速度,巧妙避开一个又一个地质“陷阱”。
  2023年5月17日,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令人振奋的是,整个施工过程实现了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不仅赢得业主的高度认可,也在市场上收获良好口碑,为公司顺利打开粤西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凭借这份出色的成绩单,深圳公司成功签订坡头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总承包施工合同,实现市场的滚动开发。
  当竣工验收报告的最后一笔签名落下,董荔苇站在刚贯通的跨海管道旁,望着远处海面漾起的粼粼波光,缓缓舒了口气。33个月的日夜奔忙,那些与地质难题死磕的焦灼、除夕夜裹着寒风守在工地的清冷、和技术团队围坐灯下反复推演方案的夜晚,此刻都沉淀在眼底,化作一片沉静的光。
  一个年轻技术员走上前,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问:“董经理,这么难的项目,您到底靠什么撑下来的?”
  董荔苇转过身,指尖轻叩脚下那条正延伸向城市深处的管道,声音里还带着未散的沙哑,却字字掷地有声:“因为责任重于一切。”
  这句话,是他在无数个难眠的深夜里对自己的低语,也是刻进骨血的行动纲领。这场跨越三载的攻坚之战终以全胜收兵,而董荔苇用 33个月的步履铿锵证明:当责任在心中长成信仰,每一步前行便有了穿透风雨的力量——这,或许正是对“责任重于一切”最生动的诠释。
  用真诚回应群众
  2023年5月,从坡头(海东高新区)供水工程的收尾现场到坡头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第一个村落,董荔苇的脚步没有丝毫停歇。他心里清楚,农村供水和城市管网是两回事:城市里有规整的道路和明确的地下管线图,而农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秘密”——可能是祖辈传下来的灌溉渠,可能是村民自家埋的浅水井,甚至可能是一片看似平坦实则暗藏流沙的洼地。
  此次项目涉及约450千米的供水管道铺设,线路绵长且复杂,跨越多个路段和区域,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其中,征地问题一度成为阻碍工程进展的“拦路虎”,部分村民因担心施工影响自身生活和生产,对项目存在抵触情绪。董荔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明白,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硬来,必须用真心换真心,让村民们真正感受到项目带来的益处。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董荔苇将村民的诉求放在首位,只要有村民心存疑虑,他就一次次地往村里跑,耐心倾听大家的想法。一次村委会的协调会上,一位刚从外地赶回来的年轻人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焦虑:“董经理,我们不是不盼着喝干净水,可说实话,村里大多是老人,我们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真怕工程结束后,万一留下些麻烦事——比如路被压坏、果园的果树受了影响、塘里的鱼苗虾苗出了问题,老人们没力气折腾,我们隔着千里万里也赶不回来及时处理啊。”
  这番话像块石头砸在人心上,几个老人跟着点起头。董荔苇站起来,语气格外郑重:“大伙的顾虑我懂,也请大伙相信我。只要是施工给村里带来的不便,小到墙角掉块砖,大到路面有破损,我们项目组一定负责到底,绝不留下尾巴。”
  他顿了顿,指着墙上的项目联系牌补充道,“这上面有我的手机号,24小时开机。村里老人有任何难处,只要跟我们说一声,能帮的我们绝不含糊。工程队在一天,就把责任扛一天。”
  一诺千金重,万难寸心轻。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董荔苇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针对山塘村王大爷担心施工震动加剧房屋墙体开裂的问题,他第二天就带着施工队上门修葺,忙活两天让老人的房屋焕然一新,王大爷眼中的戒备渐渐消除;得知村里主干道坑洼泥泞影响出行,他便主动协调砂石,带领施工人员抢修出平整的砂石路,让村民们笑逐颜开;不仅如此,他还一一化解了渔民对施工影响水域鱼虾生长的顾虑,以及果农担心管道铺设破坏果园灌溉系统的担忧。
  就这样,经过不懈努力,他的坚持和真诚最终感动了村民们,大家的抵触情绪逐渐缓解,征地问题也迎刃而解。  
  有人问他干这个项目最难的是什么,他说:“最难的是始终把老百姓的期盼放在心上。”他顿了顿,声音比任何时候都清晰,“但只要想到打开水龙头时那一声满足的欢笑,就觉得再难也值了——因为这就是我们干工程的人,能给这片土地最好的回答。
  以学致用践初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踏入工地,董荔苇便一头扎进建筑行业。从基础施工的一砖一瓦到项目统筹的全局把控,从传统工艺的深耕细作到智能建造的探索实践,他不仅积累了扎实的行业经验,更收获了中冶集团2022年度“先进工作者”、中国十九冶集团2023年度“劳动模范”称号等荣誉。多年来,他始终以空杯心态拥抱行业变革,紧跟技术迭代的步伐,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2022年,在坡头(海东高新区)供水工程顶管施工过程中,现场为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千斤顶推力由顶力上限的50%-60%加大至70%,结果导致泥水舱压力失衡,顶管机头抱死,工程停滞近48小时。
  接到消息后,董荔苇立刻从其他作业点赶了过来,看着仪表盘上紊乱的数值,他眉头紧锁,脑海里迅速闪过这些年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问题出在压力失衡上,”他笃定地对身边的技术员说,“推力超过了合理范围,打破了原本的平衡。”
  随后,他有条不紊地发出指令:“先把推力减小到50%左右。” 一边说,一边回想着关于压力平衡的原理,“同时增加注浆压力,要慢慢加,仔细观察刀盘和正面土之间的压力变化,务必让它们重新达到平衡。”
  在他的指挥下,技术员们按要求操作,他则守在仪表盘前紧盯数据变化,时不时结合过往经验微调。当看到压力逐渐趋于平衡时,董荔苇松了口气,下令:“可以缓慢启动了。”
  正是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让他沉着化解了危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经此一事,业主方对董荔苇越来越信任,在后续工作中,对于施工方案的制定、技术细节的把控等,都充分尊重他的专业意见。双方沟通愈发顺畅,配合也更加默契。
  董荔苇的好学不仅体现在自身,更带动着团队共同进步。他常常鼓励团队里的年轻人一起考证书,督促他们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项目部的小李还记得,去年自己想偷懒放弃一建考试时,董荔苇直接把他叫到办公室,扔过来一摞习题册:“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白天在工地扛钢筋,晚上就着手电筒啃书,现在条件这么好,你倒想躺平?” 见小李低着头不说话,他又放缓语气:“小李,咱干工程的,手里的证书不是摆设,是干活的底气。你看南三岛那处定向钻施工,要是不懂岩土力学,能算准钻进角度吗?”
  即便已经手握多本专业证书,董荔苇对学习的热情依旧未减。总有人好奇他为何如此坚持,他便笑着解释:“时代在变,工程技术更新得比湛江的台风还快。”他呷了口茶,指着教材里BIM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章节,“你看这个,十年前谁能想到电脑建模能把管道碰撞点算得比尺子量还准?不跟着学,下次遇到复杂管网设计,咱就得掉队。”
  而他的施工日志里,早已写满了类似的感悟,其中一句被反复圈画:“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一句空话,早已化作他刻在骨子里的从业信条,支撑着他在三十余年的工程生涯里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若此时有人问他,这般坚持学习、深耕工程领域,究竟为了什么?他定会抬眼望向窗外工地的方向,眼神里闪烁着矍铄的光,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我还想再干一项民生工程,用学到的本事,为老百姓多铺一段放心路、多送一程安心水。”
  或许,这份纯粹的念想就是他建筑生涯里,比任何奖杯和证书都珍贵的追求与收获。那些他亲手铺就的路、输送的水会滋养一方土地,而他用一生践行的“学无止境、为民筑梦”的信念,更会成为比任何荣誉都恒久的传承,在时光里愈发清晰、愈发厚重。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