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治水“英雄城”

来源:陈静雯,王滋安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A+ A A-
   说起南昌,最先想到的,便是“八一南昌起义”这一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革命历史。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被誉为“英雄城”,以此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
  南昌水资源丰富,赣江穿城而过,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近30%。然而多年来,城市生活污水与雨水混排、处理能力不足及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滞后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接连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通报,“英雄城”的血管急需疏通!
  为了积极应对城市水环境问题,南昌市成立城市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指挥部,以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为总指挥,市长为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主管副市长担任办公室主任,高位推进此次行动。中国十九冶在众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承接青山湖污水厂治理片区污水系统整治工程二期项目任务,政企按照“治污一张网、理水一盘棋”的工作部署,协同发力治水“英雄城”!
  问道:把脉“城市经络”,望闻问切诊“病情”
  南昌市青山湖污水厂治理片区污水系统整治工程(二期)项目,涵盖前期管网排查工程、雨污分流工程、管网修复及市政雨污混接点改造工程、道路改造、智慧水务系统建设、弱电管线下地及其他附属设施等,承载着改善约10.61平方公里区域水环境、美化市民生活环境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
  这片区域,浸润着南昌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却也沉淀了不少老城区的“积疴”。为高效推进项目实施,项目部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情”——一“望”,改造区域整体环境,对工程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二“闻”,指挥部详细介绍,了解工程实施详细要求;三“问”,询问当地群众实际生活感受,听取居民诉求和建议;四“切”,了解地质条件和地下管线情况,掌握地下管网类型和现状。“诊断”结果不容乐观:这么短的工期内,在建筑密度高、设施老化、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的城市中心,要完成49条道路(共46公里)的改造和44.43公里管网(其中:污水33.68公里,雨水8.02公里,接驳2.73公里)的修复改造,困难不言而喻。
  现状管线复杂。作业区域涵盖大量老旧小区,有的地方高压线纵横,弱电管线如蛛网般密布,有的地方电线电缆杆塔、围墙、苗木等障碍物星罗棋布。地下更为复杂难测:高压电缆、国防光缆、电缆箱涵、煤气管道、给排水管、弱电管线等层层叠叠、相互缠绕。更为棘手的是,历史管线资料残缺不全、准确性存疑,探测地下障碍物如同“盲人摸象”。
  施工作业面狭窄。项目区域内背街小巷众多,道路狭窄逼仄,危旧房屋林立。“道路实在太窄,大型钢板桩及灌注桩支护设备根本进不来!”这是南昌青山湖项目管理团队的共识,“我们遇到过最窄的作业面只有3米,可即使是最小型的设备,也至少需要5米的空间施展。就算想方设法挤进去了,设备也转不开身,没法正常干活。”狭窄的作业面让大型机械设备“无用武之地”。
  周边环境制约。设计阶段,原本初步设计中的过河顶管段,在勘探时发现,实际位置上存在一条埋深不明的110kV电缆管群,新建管道施工时极易对其造成破坏,存在严重安全风险,且产权单位明确禁止扰动;本应砌筑在大梵寺门前的工作井,也因私人场地无法占用,而不得不取消原计划。施工阶段,部分施工区域紧邻现有居民楼、临街商铺及地铁线路,对基坑支护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组织协调任务重。一方面,项目涉及交警、综合执法、园林绿化、轨道交通等众多管理部门,流程审批环节相应增多,增加了沟通成本和统筹难度。另一方面,原计划项目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不足8个月,为确保工期,交叉施工增多、资源投入强度加大,施工组织协调与安全质量管控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此外,项目施工区域涉及城市主干道,解放西路、洛阳路、国威路等省管干道人流和车流量大,有的道路涉及老旧小区、小街小巷多,现状道路窄,施工组织与交通维护之间急需平衡。
  攻坚:重构“地下血脉”,精准施策解民忧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血脉’,它的畅通,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也连着整座城市的生态底色。”在施工现场,项目经理晏兴文语气坚定,目光如炬,“困难再多,也要一一攻克,我们必须干好、一定干好!”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主动出击,以责任担当为信念,以技术为利器,打响了一场污水治理攻坚战。
  协同联动精准避障。施工前,项目部联合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深入现场,全面摸排每条道路周边环境和地下管线分布情况,详细统计地上地下障碍物,针对存在的障碍物冲突,提前进行设计优化调整,最大限度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保障工程连续推进。施工过程中,因前期资料不齐全,时常出现新建管道位置与原管线冲突情况,甚至是管位重合,项目部主动与驻场设计、监理、业主、规划等相关单位对接,现场快速制定解决方案。
  技术革新破解环境困局。眼见大型钢板桩设备“无用武之地”,项目部联合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一头扎进现场反复勘测,组织专家深入研讨、反复论证,“设备瘦身”方案脱颖而出:将塔子桥北路、玉带河南侧道路(开挖深度6~8米)基坑支护方式由三轴搅拌桩优化成施工设备体积较小的高压旋喷桩;将背街小巷(开挖深度3~6米)基坑支护方式由钢板桩变更为高压旋喷桩内插型钢;将部分因产权单位明确要求不允许明挖施工的路段变更为水平定向钻施工。支护方案优化变更后,对操作空间的要求大幅降低,产生的噪声震动也显著减弱,同时有效节约了施工成本,方案顺利通过市水办专题会议审批,一举破解了设备进场难和对周边建筑影响大的困局。  
  主动出击化解民生矛盾。施工期间,部分居民由于缺乏对项目建设的了解,担心自身利益受损,于是屡屡阻挠施工,导致项目进展严重受阻。“开工以来,大大小小的阻工事件已发生三百余起,其中最长的一次僵持了近90天。”施工员小贾回忆道,焦虑的居民甚至自发组成了“护房队”,日夜轮班值守,坚决阻拦施工人员和设备进入,工程推进一度陷入僵局……项目部深知,要搬开阻工的“拦路石”,必先解开居民的“心头结”。针对居民最揪心的房屋安全问题,项目部组织专业力量精准排查,迅速消除了5处安全隐患,主动提供7项专业技术支持,有力保障了周边居民建筑安全。同时,项目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助力高考、走访困境青少年等属地社会活动,用真诚沟通消融矛盾隔阂,这份主动融入的担当,不仅为中国十九冶赢得了“负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口碑,更在无形中拆除了阻工的“心墙”,为项目施工营造了畅通无阻的外部环境,实现了工程推进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雨季应急彰显铁军担当。当汛期来临、暴雨如注,项目部迅速抽调30名精干力量组建抢险突击队,建立起“雨前排查、雨中抢险、雨后恢复”的高效机制。在一次次强降雨的考验中,他们争分夺秒加固围挡32处,抽排积水15次,及时清理路面保障通行与环境安全,成功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不仅为公司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更牢牢守住了城市的安全与秩序。
  “青山湖污水系统整治项目主管网分为4个标段,分别由不同单位承建,中国十九冶在南昌市政公用集团、南昌水办组织的月度考核评比中连续3个季度排名第一,”项目经理晏兴文谈及此项荣誉时,将其归功于团队一贯坚持的精细化管理,“我们就是靠着贯穿始终的精细劲儿,用主动负责担当的态度去解决所有难题,这才赢得了业主和周边居民的信任,拆掉了‘心墙’,也赢得了评比。”
  蝶变:惠泽民生展新颜,碧水长流“英雄城”
  “前段时间道路施工,出行确实有些不便,但施工方一直在加班加点赶工期,很辛苦。”洪鹰社区居民说,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完成后,道路更平坦,更重要的是雨水走雨水管、污水走污水管,再也不用怕下大雨积水了。高兴的不只是普通居民,还有众多商户,“路更宽敞了,环境更美了,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雨污分流改造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沿街商户内心难掩喜悦。
  工程带来的切实变化和整体环境品质的跃升,迅速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陆续收到了来自受益社区、站东街道办事处、上海路街道赠送的多面锦旗。
  社区送来的锦旗,承载着居民们对彻底告别“雨天积水、污水横流”困扰的喜悦之情,更表达了他们对焕然一新的街道环境、切实提升的生活品质的满意与感激。
  站东街道办事处、上海路街道接连赠送的锦旗,不仅是对工程顺利推进的认可,更是对施工过程中多方高效协作、积极沟通、共克难题的充分肯定。
  同时,项目部还收到了南昌市城市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指挥部办公室发来的1封表扬信,从专业角度点赞了项目部在质量把控、工期管理和细节打磨上的过硬能力,高度肯定了项目部在雨污水系统整治、道路及附属设施同步提升改造工作中展现出的专业水准、高效协同和以民为本的责任担当。
  每一面锦旗、每一封表扬信,都成为了这项惠及民生、优化环境的系统工程在社会价值与综合效益方面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
  2024年12月31日,项目D6、D7片区管网正式组网通水,标志着项目雨污分流改造工作顺利完成,成为南昌市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和朝阳污水处理厂处理片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四个标段中第一个全面组网通水的标段。2025年1月17日,在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叶建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南昌市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1。
  如今,“英雄城”的居民对老城的雨天有了不一样的情愫,而新的“治水”还在继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