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一书,收录了西方哲学大师叔本华等29篇与读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了读书的意义、方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美国作家史密斯说:“我们之所以成其为人,完全是我们的传统使然。书籍,正是这个传统的主要象征。”看来,中外的阅读史也都大致相同,那就是,阅读,是人生的财富。但众所周知,近年来图书市场不断下滑的困境,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曾有一篇调查文章称:“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对比来看我们年平均读书数字为:俄罗斯是55本,日本是52本,韩国是11本,中国4.39本。”从这个调查来看,中国人的读书已经算是少的了,可接下来更让国人悲哀的是,我们的读书大多又用在了急功近利上,我们为考研、为升学、为晋升,看的大多又是参考书、考试用书,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摄取所谓的精神食粮坐下来静静地欣赏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在本书收录的文章当中,英国政治家格雷在《阅读的乐趣》一书中建议“阅读之前先定一个计划,你要在脑子里选好三四本想看的书,把它们放在手边,一旦找到看书的机会,便可以马上决定要看什么书。倘若我们呆在乡下,偶尔碰到坏天气,使得原先拟定要做的工作无法进行,于是有了两三个小时的空闲,我们就可以躲到一间书房里,好好利用这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看看书。”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要随时随地的看书,要有乐趣的去读书。其实,生活中,在寒冷的冬日,围着炉火,品着香茗,捧读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冷冷的冬日也会读出丝丝暖意;在炎炎的夏日,即使吹着哗哗作响的电扇,燥热的空气也会在读书的乐趣中慢慢融化。所以,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
可是目前,很多地方,把读书当成了任务,当成了工作,这就有点跑题了吧!其是,读书应该是很个人的事,喜欢读书和安排无关,和功利无关,和考核无关,和任何事情都无关……喜欢就是喜欢,别人是无法干预的。读书,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喜欢,就是说,我要读书,我该看书了。真的,它跟外界没有丝毫关系,这是我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明白,我该看什么书了。这就像年轻人谈恋爱,到了该的年龄,见到了钟情的对象,在了合适的地点,自然就谈恋爱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看书,也是这样的,不需要别人说,更不是逼,而是很自然地觉得:我该读书了!可是如今,我们把读书(阅读)搞成了一种强迫,一种任务抑或是一场全民轰轰烈烈的运动,那真的是把有意义的读书变成了一件没意义的事情。
可是如今,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读书当成一件事情去认真地办的话,那又将是一件挺危险的事儿,这就是让人纠结的地方。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你是把阅读当成任务?还是把阅读当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