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并阐释“软实力”概念之后,这个原本用于解读国家力量的词汇迅速风靡全球,频频出现于各种报端和书刊。它为我们认识和分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田野董事长在“十大思想病”及其表现中指出,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意识不强,“只重硬实力建设,忽视软实力建设”,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何谓硬实力?何谓软实力?
词典上对“实力”的解释十分简单,即实在的力量。战场对决,球场争锋,擂台打擂,赛场赛马,甚至赌场博奕,比拼的都是实力,至于运气,当然不能完全否认,但就概率而言,恐怕微乎其微,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再小到一个作为自然人的“我”,莫不如此。
其实,实力并不完全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实力有时候显而易见,而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感知,但却能被深深的折服。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我们在谈恋爱特别是到了谈婚论嫁阶段,对方的身高、长相、健康、文凭、家庭背景等,都是你无法回避的标准和条件,但同时,对方的道德品质、责任感、仁爱心等你也不得不认真考虑,前者我们可以看作是硬实力,后者则可视为软实力。
在我们身边,你也许听到过甚或自己也发出过这样的声音:论文凭、讲专业、谈能力,我哪一点不如他,凭什么他混得比我好?诚然,这种现象肯定存在,并且的确也有背景、机遇等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在起作用。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靠“先天”的文凭、专业技术等硬实力,“后天”的学习、积累并形成的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注重修炼积聚的“人气”以及个人的诚信、修养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个人的软实力。通常,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同样,企业更是如此。初创时期的企业,纵使背后有资金的支持,也有技术的支撑,但由于缺乏对大势的准确研判,缺乏实战的经验,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快速做大做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品适销对路、市场逐步扩大、技术日臻成熟、资金日渐雄厚、人才大量储备的时候,企业的实力得以体现。但此时如果不能精心呵护市场,审慎决策投资,加强技术创新,稳定人才队伍,企业的实力可能不仅得不到增强,还极有可能遭到削弱。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这就是为何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仅有短短数年的原因。这些都是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加强管理就是修炼内功。修炼内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使精神健旺,“精气神”十足。当内功修炼到家的时候,企业的硬实力不仅能够得到巩固和增强,同时还会无形中“共生”出强大的软实力,如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以及企业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等等。
光有硬实力,企业难以持久;没有软实力,企业何来魅力?对于企业来说,硬实力几乎人人熟知,无需过多解释。软实力虽然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但认识和理解却不一定到位。通俗地说,“软实力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约瑟夫·奈语),具有影响并塑造他人意愿的同化力。简单地说,企业软实力就是企业的文化和品牌所产生的无形的力量。
强调硬实力建设无可厚非,因为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软实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它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一硬一软,不可偏废;齐头并进,相得益彰。近几年,我们在硬实力建设上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在软实力建设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澄清重“硬”轻“软”的片面认识,树立“软硬兼备”的发展观;我们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深度打造“西部铁军”品牌,让软实力、硬实力这两驾马车,共同牵引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硬实力够硬,软实力不软,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