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回偷吃米饭想到的……
□ 潇风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因为行踪不定,有时难免忍饥挨饿,为此孔子与弟子们好久都没有吃过饱饭了。有一次,好不容易碰到一户好心人家给了他们一点米,于是孔子将米交给最信任的颜回去煮,自己则在一边睡觉。当孔子醒来时,却看到了自己根本想不到的情景:颜回居然正偷偷地把一口煮好的米饭放到嘴里。孔子非常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弟子,居然在老师几天没吃饱的情况下,自己却偷偷地先吃了。但是孔子修养非常高,他并没有当面指出颜回偷吃东西,而是平静地问颜回:“饭煮好了吗?我们用米饭先敬一下祖宗吧。”颜回一听,急忙摆手说:“不行不行,刚才我煮饭时,有灰土掉进去了,将一团饭弄脏了,如果扔掉太可惜,给别人吃又不合适,于是我自己吃了,已经吃过的饭是不能用来祭祀的啊。”孔子明白,自己错怪颜回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第一、眼见为实,不见得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看到的不见得是真的,要通过深入地了解才能知道真相。特别是当领导的人,一定不能偏听偏信,连孔子这么英明的圣人,亲眼看到的事情都与实际情况不符,我们平时听到的事又有几分是真实的呢?
第二、有效沟通,消除误解。管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观点:70%的管理问题是沟通问题。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的员工只做好本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想象,如果颜回偷吃米饭时,孔子没有涵养没有领导风范的话,颜回就会“死”得很惨,与孔子的师生情谊就此完结不说,政治生命也将就此结束。
第三、细节决定成败。颜回“偷吃”一口米饭,只是一个小的细节,可在那个尊师重道的时代,却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印象统治着世界。印象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留下一种不好的印象,可能并不是你的本意,有可能是无意中造成的,甚至来源于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一个很微小可忽略的细节。如果不是孔圣人的贤,就不会有“贤哉回也”,也不会有汉高祖在祭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更不会有后世历朝历代追封的“衮国公”、“复圣”等称号了。
第四、大度包容,才不会一叶障目。如果孔子看到颜回“偷吃”米饭就恼羞成怒,不问青红皂白与颜回断绝师生情谊,将其从讲学队伍中开除,颜回就不会成为七十二门徒之首,也不会以其习性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更不会有儒家的发扬光大。
第五、老实做事,踏实做人。颜回十三岁时入孔门,聪明好学,做事兢兢业业,在老师与其他弟子休息时,他勤勤恳恳地完成老师交办的任务,尽忠职守,当灰尘掉进米饭之中时,他用了最为简单妥善的解决办法,这与他一贯踏实做人有关,否则他也不会是孔子所有弟子中以其年龄最小,而成为德行科的高材生。
孔子与颜回,是最亲密的师生关系,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必然会有一些误解,及时有效的沟通非常必要。在企业里,如果你是领导,就要学习孔子的大度包容,如果你被领导,就要学习颜回的老实做事,踏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