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晚至6日,攀枝花遭遇区域性强暴雨的猛烈突袭。102个监测站点中,5个站点记录达到大暴雨级别,最大日降水量突破140毫米,24个站点达到暴雨标准,最大小时雨量高达61.1毫米。伴随着炸雷滚动、狂风肆虐,这座以钢铁和阳光闻名的城市,骤然被雨水浸泡、被危机包围。而天星湖项目工地,瞬间成为防汛抗灾的最前沿阵地。面对突袭的汛情,项目党员干部与管理人员没有退缩,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他们踏雨丈量隐患,迎险筑牢防线,在暴雨中镌刻下“三线人”的责任与担当。
雨情就是命令 一线就是战场
7月5日16时30分,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覆盖仁和区福田镇、盐边县渔门镇等9个乡镇,提示滑坡、崩塌、泥石流风险。当晚22时15分,暴雨预警升级,预计东区、西区等地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80-10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
风雨欲来,预警先行。项目经理曾东明,这位有着多年工程经验的党员,声音沉稳中透着紧迫感:“同志们,气象台预报晚上还有强降雨,我们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各小组立即行动:工程部王玮,带人再排查一遍所有排水沟渠、集水井,确保绝对畅通!物资部,沙袋、抽水泵、雨具、应急照明设备的数量再清点一遍,不足的立刻补充!安监部房启立、谭小君,组织所有班组进行紧急安全交底,强调雨天作业纪律和避险路线!后勤保障组,准备好姜汤、热水和应急药品!”指令清晰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夜幕降临,预警升级!当晚22时15分,气象部门将暴雨预警级别提升,明确指出东区、西区等地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80-10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项目部的灯光彻夜未熄,党员干部带头值守,一遍遍巡查着工地的角角落落。沙袋被整齐地码放在低洼入口和关键设备旁;数台大功率抽水泵连接好管路,随时待命;应急发电机完成了最后的调试。雨水开始敲打窗棂,一场硬仗即将打响。
7月6日清晨7时,窗外暴雨如注。支部纪检兼宣传委员、项目安全总监谭小君桌上的电话骤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汇报:“谭总监,一楼施工区积水严重,水位还在快速上涨,急需排险!”
“别慌!稳住!我马上到!”放下电话,他一把抓起桌上的安全帽,猛地推开办公室门,一头扎进倾盆大雨中。现场情况紧急,多一分钟准备,就少一分风险。“一组人!跟我去疏通东南角被堵死的排水口!快!二组!检查水泵电源,确保安全!三组!立刻把备用沙袋搬过来,堵住北侧那个进水口!”抵达现场后,他一边指挥人员疏通排水沟,一边协调抽水泵进场,短短1小时便控制住积水蔓延态势。
几乎在同一时间,共产党员、安监部长房启立的指令通过对讲机和电话,穿透风雨同步传至各个施工班组长:“各班组注意!各班组注意!雨情严峻,生命通道必须确保畅通!通知土方单位负责人,我不管他们现在有什么困难,务必在9点前把路面积淤全部清理干净!缺人?项目协调!缺设备?项目调配!随时报告,全力支援!我再重复一遍,9点前必须完成!”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电话那头,雨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却挡不住指令传递的坚定。很快,穿着各色雨衣的工人们和挖掘机、装载机开始向B区北单元斜坡人行步道区域集结。
巡查不止 抢险不停
上午8时,暴雨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项目经理曾东明带领共产党员、质检部长刘虹材,副部长陈刚,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赶赴天星湖A塔。“屋面防水是暴雨中的关键防线,一点疏漏都可能影响后续施工。”三人顶着狂风骤雨,逐一仔细检查了每一块金属屋面板的搭接处、每一块光伏铝板的固定点和密封胶带、每一个可能渗水的节点。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流下,打湿了工装,却没放慢他们的脚步。
上午10时,雨势达到了当天的最大。刚处理完一楼积水的谭小君,顾不上片刻休息,又与共产党员、工程部长王玮开始了新一轮的巡查。当行至三线大道附近时,两人敏锐地发现一处施工围挡内的泥浆,因雨水的猛烈冲刷,正不断地从围板底部缝隙中溢出,浑浊的泥水蔓延到路面上,不仅污染了环境,更造成了极大的路面湿滑安全隐患,对行人和车辆构成威胁。
“立即安排人员清扫!必须彻底干净!”谭小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当场通过对讲机调度最近的保洁班组携带铁锹、扫帚、水车等工具火速进场。看着眼前不断溢出的泥浆,谭小君率先抄起一把铁锹,跳进泥泞中,奋力将溢出的淤泥铲起。他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王玮和随后赶到的工人们见状,纷纷加入清淤队伍。雨水、泥浆沾满了全身,铁锹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但没有人退缩。大家齐心协力,直到路面被彻底清理冲洗干净,谭小君才带着满身泥泞,转战下一个隐患点。
就在他们奋力清淤的同时,项目经理曾东明的对讲机里又传来报告:“曾经理,儿童乐园场地因暴雨冲刷,泥浆从围板缝隙流出,污染了周边人行道。”他立即快步赶往现场,只见浑浊的泥浆顺着地势蔓延,过往行人纷纷绕行。“先设警示标识,再清淤、冲洗,绝不能影响市民通行!”曾东明一边指挥工人搬运沙袋封堵围板缝隙,一边抽调水车清理路面,冰冷的雨水早已浸透了他的工装,紧紧贴在后背上,带来阵阵寒意,但他始终站在指挥的最前沿,统筹调度着人员和设备,确保每个环节高效衔接。
把隐患堵在萌芽里
暴雨带来的考验,远不止于惊心动魄的即时排险。它更像是一次对工程细节的深度“透视”和压力测试。下午,雨势终于有了一丝减弱的迹象,但天星湖项目团队的神经并未放松。项目经理曾东明深知,暴雨冲刷暴露出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后患无穷。他再次带领质检部长刘虹材、副部长陈刚以及相关技术人员,重返A塔屋面,针对上午巡查中发现的几处可疑漏水点,展开专项分析。
风雨洗礼后的屋面,湿滑且危险。他们小心翼翼地移动着,不顾残留的积水和湿滑的瓦面,对每一处疑点进行反复核查、拍照、记录、讨论。雨水浸湿了他们的记录本,却浸不透他们精益求精的信念。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细致排查和专业研判,两处关键隐患的根源被精准定位:一是光伏铝板支架立管底座打胶不密实,表面毛糙且存在蜂窝小孔,雨水易沿缝隙渗入;二是屋面瓦接头打胶不牢固,部分已脱落,加之顶部地势较平,可能出现雨水倒灌。
“隐患不除,就是对工程质量的失职。”曾东明当即联系幕墙单位与屋面施工单位负责人到现场,要求全面返工。“看看!这就是暴雨给我们上的课!”他指着渗水点,语气不容置疑,“所有存在问题的光伏支架底座,全部返工!重新打胶!必须保证胶体饱满、密实、平整,表面光滑无气泡孔洞!屋面瓦接头缝,全面排查,重新封闭!有一处算一处,一处都不能漏!我要的是万无一失的防水质量!”面对严格要求,两家单位当场承诺24小时内组织施工,项目党支部也立即安排党员技术骨干全程旁站监督,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整改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将暴雨暴露出的“伤口”彻底治愈。
截至6日傍晚,肆虐了一天一夜的暴雨终于渐渐停歇。天星湖项目累计排查处置积水点3处、清理淤泥路面500余米、整改防水隐患2类,所有险情均得到及时控制,未造成人员安全事故与重大工程损失。
雨过天晴,工地上的积水渐渐退去,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那是党员干部在暴雨中逆行的轨迹,也是“三线人”对“安全第一、质量为本”誓言的坚守与生动实践。天星湖项目党支部书记表示:“这场暴雨是一次‘实战演练’,既检验了我们的应急响应能力,更淬炼了党员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担当。未来,项目将以此为契机,持续织密隐患排查机制,让‘红色防线’永远挺立在施工最前线。”
会议室外,夕阳的余晖将工地上残留的水洼映照得闪闪发光。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虽然终将被新的工程足迹覆盖,但其中蕴含的党员担当和“三线精神”,已深深镌刻在天星湖项目的建设历程中,成为激励所有人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暴雨洗礼后的攀枝花,天空格外澄澈,而天星湖项目上那抹风雨中愈加鲜艳的“党旗红”,也必将引领着建设者们,向着更高、更远、更坚实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