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之脉,乃发展之本;畅通之路,是希望之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云阳地处秦巴山区一隅,山大坡陡、地形多样,交通设施薄弱,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云开高速的全线贯通,“蜀道”化为“巨龙”,让整个云阳四通八达、内通外联,不仅显著缩短了云阳镇及周边地区到县城的通行时间,还促进了强县带镇、强镇带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南溪至黄石快速通道是云阳县委、县政府提出实现“一小时云阳”的骨干支撑项目,是云阳北部片区纵向交通大通道,全长24.84公里,其中云阳县G348改线工程南溪至黄石杨柳段,长15.6公里,路基宽19米,设计速度每小时80千米。该项目创造了云阳交通建设史上县级投资最大、公路隧道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自己修建的首条快速通道“五个第一”。
“匠心”路:质量为本、安全为先
质量是安全的基础,安全为生产的前提。项目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紧密围绕“质量为本、安全为先”的原则,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全力以赴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下狠功夫,力求实现质量与安全的双重保障
在工程质量上求“精”,项目部推行“开工必优,优质先行”的创优思路,秉承“科学管理,质量第一;信守合同,争创一流”的质量方针,确立“交工验收的工程质量评定合格,竣工验收的工程质量评定优良”的质量目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将责任落实到人。针对一些技术难题、复杂问题,组织力量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检测检验手段,实现工程建设新突破,促进工程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同时,项目组织开展全面质量教育,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自觉性,确保各分项工程的质量要求通过具体操作者落实在每一个施工工序中。
在安全生产上求“细”,云阳县南溪至黄石快速通道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决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采取措施加强科学管理,把安全生产落实到施工生产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分部、每一个工区,以及施工生产的每一天当中去。建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确保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从而实现全面的系统控制。同时,针对该项目线路长、任务紧、比邻村庄众多的特点,结合施工工艺及人员、机械设备和工区划分等部署情况,项目建立全流程安全保证体系,确保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顺畅合理运行。
质量和安全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十九冶人将持续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充分发扬“听党指挥、艰苦奋斗、守正创新、敢于胜利”的“西部铁军”精神特质,竭力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工作成果来检验成效,切实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力争让每一个交通建设工程都成为质量标杆、安全示范、品质工程。
“磨砺”路:信念为灯、坚韧为盾
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补充协议签订以及业主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前期施工进度缓慢。2022年7月,云阳县政府下达了明确要求,提出2023年9月28日必须通车的硬性指标,此时剩余工程量还有70%,剩余施工时间不足工期的30%,这无疑是一道“军令状”。面对如此紧迫且艰巨的任务,项目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22年7月,补充协议签订后,项目部迅速行动,精心编制复工方案,果断倒排工期计划,确保工程进度有序推进。在资源要素准备方面,项目部更是全力以赴,各类施工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往施工现场,机械设备高效运转,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迅速集结到位。
然而,2023年6月,云阳县遭遇长达20天的持续降雨,原本的施工计划受到严重冲击,工地积水成灾。7月,雨势稍缓,但仍连续降雨10天,进一步影响了工程进度。紧接着,8月的高温酷暑成为新的挑战,给施工人员的体力和工程的进展带来了严峻的“烤”验。连续三个月的极端天气,使得团队成员内心焦灼,仰天愤慨。但这一切都挡不住十九冶人“拼搏向前”的脚步,他们防汛情、战高温、保质量、抢进度,一样都不落下。
在施工时间安排上,项目部充分考虑高温因素,灵活调整工人作业时间,延长中午休息时段,避开高温时段作业,确保工人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对于紧要工作,增加工人数量实行两班倒,保障每个工人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在施工现场,项目部精心设置了多个凉棚休息区,每个休息区内都配备了电风扇,提供清凉茶饮、藿香正气液等防暑降温用品,为工人创造了舒适的休息环境,有效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
信念为灯,照亮前行道路方向;坚韧为盾,抵御无数艰难险阻。整个施工沿线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日夜兼程,每个人都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为实现通车的目标奋力拼搏。
“智慧”路:创新为引,知识为翼
项目路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长江北岸,汤溪河与彭溪河之间,区内地势较高,地形陡峻。区内山岭连绵、沟深壑险,河流支流水系极其复杂,在河流强烈侵蚀下形成纵坡降较大的深切“V”形峡谷,地形复杂,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开挖难度大。
桩基均使用人工挖孔桩,墩高超过40米的矩形墩共有21个,墩高超过50米的空心薄壁墩共有10个。在墩柱高空作业中,由于模板的受力自成体系,从模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与安全因素考虑,传统施工工艺,高墩柱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高度在4.5米,本项目4米以上的高墩柱至少需要浇注10次。频繁且分段式的浇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每一根墩柱的施工周期变得相当漫长。
受现场施工器械、气候条件及人员安排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高墩柱的施工工期甚至超过了6个月。而这种漫长的施工周期,在后续的定位控制、浇筑、后期养护等关键环节,会极大地增加施工的风险和难度。此外,项目建设内容中的杨柳隧道为小净距隧道,围岩等级多为Ⅳ、Ⅴ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施工面临浅埋、偏压等诸多复杂地质问题,严重影响隧道工程有序建设,甚至会引发安全风险。在隧道进出口左侧均开挖有抗滑桩,防止偏压带来的隧道坍塌问题,但埋深浅,覆盖层薄,也极易出现地表塌陷。
项目团队不断查阅行业相关资料,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主动向前辈请教,再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是平日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灵光一闪,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生”路:福祉为标、和谐为道
古人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道路如同城市的血脉,关乎民生福祉。一条好路,不仅能带来便利的交通,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让物资的流通更加顺畅无阻,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社会的和谐。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破解农民工“忧薪事”。项目部设立了农民工工资专户,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辞辛劳,与农民工当面仔细核实应发金额以及人员信息,确保每一笔工资都能准确无误地发放到农民工手中。整个南快路项目所涉及的7个标段中,由中国十九冶负责施工的五标段在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方面表现最为出色,得到了建设主管部门的肯定。
这条路,承载着民众的期望,连接着城乡的繁荣,是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民生”大道。项目建设过程,也为这些身处山区的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民生”之举不仅满足了他们当下的生活需求,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在拥有了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生活的信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项目建成通车后,改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缓解现有G348线的交通压力,缩短了南溪、黄石与云阳县城之间的时间距离,进一步增强云阳县对周边所辖场镇的经济辐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为云阳“水口经济开发区”“黄石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增强南溪镇、黄石镇之间交通的便捷性,从而进一步推进云阳县的互动发展。
踏平坎坷成大道,攻坚克难谱新篇。如今,一条条宽广畅通的高速公路,穿梭于绿水青山之间,融汇于云阳这幅自然大图景之中。通衢大道,不仅为云阳县的高质量发展铺就崭新的“黄金跑道”,更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幸福构筑起一条“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