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传承古韵 续写繁华

来源:尹鹤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5日 A+ A A-
  洛邑古城,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一部记载着洛阳古都辉煌历史与深邃文化的厚重史册。这座古城见证了十三朝帝王的变迁,凝聚了华夏文明的精髓,其历史价值如同古都的心脏,跳动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随着洛阳市老城区建春门片区改造项目的稳步推进,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正逐渐苏醒,迎来新生。十九冶的建设团队自开工以来,始终紧扣履约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以匠心打造精品工程。如今,项目已初具规模,一座融合传统古韵与现代气息的活力之城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
  古韵今风 交相辉映
  洛阳市老城区建春门片区提升改造项目作为中国十九冶最大的仿古在建项目,项目共占地约144.35亩,总建筑面积达156396.24平方米,主要对洛邑古城保护区内街巷、传统院落、民居的肌理进行恢复改造,对区域内道路、水系、城市管线等基础设施等进行整治提升,对古城保护区内街巷的地形、地貌、重要遗址等历史传统符号进行重点保护。项目以保护区内府文庙、文峰塔、妥灵宫、四眼井等遗址为节点,以金元古城墙、新潭、护城河水系为纽带,以点带线、以线连片、由片扩面,建成后,洛邑古城各功能区之间将实现有机串联,充分盘活历史遗存,更好展现古城新面貌,再现洛阳昔日繁华盛景。
  精致设计,藏古纳今。古城的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荣光,每一街一巷都烙印着历史的足迹。在建筑设计上,项目团队忠实地继承了洛邑古城的传统风格,以豫西地区的传统民居为设计原型。整体建筑采用沉稳的青灰色调,既体现了古城的历史底蕴,也保留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团队巧妙地将古典风情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恰到好处地引入了现代装饰艺术、新型节能材料、现代商业功能、现代景观布局以及现代几何造型和照明技术。这种融合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和谐共融,既尊重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使得传统之美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新颖而独特的城市风貌。
  该项目作为展示洛阳老城区走好新文旅产业发展之路的重要窗口,在风格设计上尽可能地融合河洛文化,展现洛阳古都风貌,以期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地上建筑亮灯后,区域内将逐步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特色院落驿站,以及展示各类传统工艺的百工百艺展示中心等多种业态,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演艺互动与游客留念于一体的舞台环境,为洛邑古城景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精益建造 “妆容”初露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一系列技术难题,以及仿古建筑施工工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项目团队不等不靠、不怨不尤,白天奋战在工地、夜晚埋头于书桌,全情投入建筑保护、维修、整治和更新工程知识的学习中,专注于掌握以传统材料、形式、工艺和格局为核心的施工方法。此外,他们还邀请了古建筑修缮技艺的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并外出参观同类项目的施工现场,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创新采用了微损伤探伤技术,成功保留了历史遗迹的原貌。在新型建筑材料应用上,他们还大胆引入了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高强钢筋应用技术、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钢结构高效焊接技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和预应力技术等,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
  在现代工艺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实现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利用的完美融合,是项目团队自始至终的追求和目标。为此,项目团队严格遵循原建筑风貌和工艺,对于与古城原有风貌和环境不协调的建筑,通过改造立面、色彩、门窗样式,调整空调机架和雨棚,增设坡屋顶,更换屋面材料等手段,进行外观整治;对于质量不佳或与传统风貌冲突的临时建筑,经评估后予以拆除;对历史建筑的重要部分,如墙体、门窗、结构和装饰,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和原结构进行了修缮与加固。
  为了提高街区及其历史建筑在消防防护、智能巡查、数据监测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管理效率和能力,该项目进一步采用了智慧化管理技术,通过部署先进的设施设备,实现了古城保护区在消防和工程管线等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整合。
  荣誉熠熠,映照着项目团队的匠心独运。2023年,项目荣膺洛阳市优质结构工程奖;2024年,又获得河南省优质结构工程奖;并在2022年至2023年间,连续两年收到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的感谢信。
  目前项目中区、东区地上部分已经开放并举行亮灯仪式,其繁华景象和古韵古风已让游人流连忘返,活力之城的气息已然蔓延开来,施工进度相对滞后的西区也正在快马扬鞭地建设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商业消费于一体的洛阳文旅新地标即将精彩亮相,为洛阳古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