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来自工建公司的孙从煌于2017年7月入职来到西藏芒康项目,在他扎根这里的两年半时间内,完成申报发明专利8项、省部级工法1项,发表录用国内专业核心学术论文3篇;主研完成1项省部级QC成果,利用上述科技创新成果为该项目完成了5.06亿元的高新收入指标和2076.94万的研发费用指标……他在科技创新上的突出表现,让他获得了2018年度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2019年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让我们倾听他在科技创新路上不断求索的心路历程。
气候恶劣的西藏高原
2017年7月,硕士顺利毕业的我来到海拔4200米的西藏芒康县,在与世隔绝的大山沟里正式开启职业生涯。第一道考验来自于身体,高原地区不到14%氧含量让我这个从小就生活在平原的人时常感觉脑供氧不足,容易体乏、出虚汗;长期的供氧不足,导致我夜间难以入睡,常常靠吃维生素等药物来缓解精神压力和调整睡眠。每天二十多度的昼夜温差,让我们不停地在冬与夏之间转换。相比内地环境,西藏高原冬期时间较长,“六月飞雪,十月入冬”在这里已然是常态,强烈的紫外线照射造成皮肤开裂、脱皮,小小的一个感冒发烧就能带走我们的生命。初次踏足西藏高原的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喝酒、不敢洗澡、甚至不敢随便脱衣服,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应对恶劣的高原环境。
更加艰苦卓绝的项目一线
清晨睡到自然醒、点份外卖搭上校园车去上课,这种生活我再也回不去了。这里是西藏的项目一线,最艰苦的地方。我每天几乎是黎明的曙光还未到来就已经起床。寒风凛冽,洗漱水池里的水结成厚厚的冰,水管也“歇菜”了,只能靠昨晚囤积在宿舍的山泉水简单洗漱。吃完早饭,我穿上毛大衣去现场开始一天的工作,没带手套的手粘在钢管上拔不下来,脚踩在厚厚的冰块或雪地里发出清脆的咯吱声。但我告诉自己,就这样也不能耽误每天的工作,虽然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现场依然有人在施工。在这里,四周都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荒无人烟,一条唯一通向外界的318国道在悬崖峭壁上盘旋而上,还常常因山体滑坡、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而交通阻断,日子过得贫乏枯燥,却为我潜心研究技术创造了环境。
困难重重的科创路
从高校研究室到项目一线,工作环境改变了,科研工作的热情从未减弱。刚来到陌生的施工一线,我看到辽阔的施工现场和蜿蜒盘旋的上山道路,一时之间竟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2017年底,接到公司质量技术部通知,具体内容是针对该项目做一项课题研究,作为该项目唯一一个研究生,项目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我。刚接到这项任务时,我内心有一丝欣慰,感觉在项目一线还能从事科研工作,还能将自己在高校期间积攒的搞科研的能力用在工作上,能实现自我价值。但经过一段时间我开始有些失落,开始感觉到这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这里没有高校里舒适的办公环境,没有配置齐全的试验仪器设备,没有理论丰富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团队,更没有学术报告、交流会、探讨会,唯一有的就是我自己,一颗头脑,一双手。我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散步,苦思冥想着,我的研究课题应该是什么?我该怎么着手研究?
破茧而出的科创事业
2017年4月份研究生毕业的我,再也没有看一篇学术论文。记得那是2018年3月初的一天,我从工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没有洗漱就躺在床上,翻看着手机相册,不经意间看到了我在研究生毕业时一张获得优秀硕士论文的领奖照片,一时间还挺为自己骄傲的。看到上面的硕士论文题目“爆炸反应管的研制及管内气体燃爆特性研究”,出于回忆,我打开知网下载了这篇当初自己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撰写的硕士论文,读到摘要部分感觉还有些许惊喜,感慨当时的文笔,放在现在估计怕是写不出来,我知道这是因为长期没有读文献、没有动笔的原因。当继续往下浏览,看到“管道”、“爆炸”这些字眼,我的双眼放着光!对呀,隧道,对!隧道爆炸!西藏芒康项目矿山采矿区的皮带通廊有两公里的矿山隧道工程,虽然以前在实验室中研究爆炸力学,但和现在的矿山隧道爆破开挖还是有很大区别,但考虑到该项目地处西藏高原,且国内外对于小断面的矿山隧道研究较少,觉得应该是可以进行深度挖掘的,于是,我的科研之路就这样正式按下了“重启”键盘。
深入一线的科研工作
虽然研究生期间研究过爆炸力学,做过爆炸仿真模拟,但对于隧道爆破工程还是了解不够深入,为了能结合现场实际,更加全面熟悉隧道钻爆法施工工艺,我向项目部领导申请调至矿山施工片区当技术负责人。
矿山上班第一天,沿着曲折盘旋的临时上山道路徒步攀登,不知转了多少个回头弯,满头大汗的我腿脚也有些麻木了,正在山涧平台休息的时候,没注意2#隧道进口硐门平台的破碎机正在开挖硐门平台,松散的碎石顺山坡滚下,将近百米的山坡,滚落的碎石速度极快,处于求生本能,我顾不上满身疲惫,撒腿跑开,最终落石就在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好险,吓得我一身冷汗,第一天下现场就突遇如此惊险的一幕,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份相当危险的工作,一时间内心有些迟疑,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矿山三段隧道的硐门平台及硐门支护工程均已完成,矿山炸药库也修建成功,一切都准备就绪。2018年10月25日,项目部管理人员及爆破人员集结在矿山1#隧道出口,炸药及雷管安装就绪,起爆网络连接成功,一声令下,点火!一声巨响,动彻山谷,一股浓烟由洞口喷涌而出,终于,矿山隧道的第一炮打响了。所有人员都迫不及待地观察爆破效果,尽管这一炮进尺不到2米,但隧道弧拱型断面轮廓形成较好,围岩相对稳定。这一炮又重新打响了我对该项研究课题的信心。
2019年,三段隧道陆续开挖,为保证工期采取双向掘进,原定计划要保证业主皮带通廊的安装,时间紧迫。但好景不长,隧道硐门进去100米段围岩较为稳定,从近150米段以后出现各种不良地质灾害,软弱糜泥岩、断层破碎带、塌方冒顶、突水突涌等地质灾害常常发生,根据我们统计,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塌方等地质灾害有近120余次,但庆幸的是整段隧道的贯通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让我深感欣慰。
我们紧盯着项目现场,在采取救急措施的时候不断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在高原缺氧、“水土”不服的情况下坚定前行。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了一整套独特的解决理论和经验,为解决芒康地区特殊的地层中,隧道掌子面以及大量土体稳定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两公里的西藏高原地区的矿山隧道的掘进,历时近一年左右,终于在2019年1月7日顺利贯通。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但电脑里60G的现场音频影像资料、十几盒近百余份文件及签证资料见证了我为之付出的努力。
夜尽天明的最后奋战
2018年初我完成课题立项。2018年底,因气候环境影响项目进入冬休,我回到江西的家中,心却静不下来,开始琢磨起科研。闭关一周后,提出了两项发明专利,撰写专利文本、建模之后发回公司,通过公司及集团审核后基本定稿,由专利事务所申报。两篇专利指标完成后,2019年复工回到项目,又开始科技论文、QC成果和工法等成果的撰写。在近两个月时间内,我潜心完成了7项发明专利,2篇核心论文,1项工法和1篇QC成果,完成成果之后,又开始撰写结题文件。在2019年6月,正值现场施工的高峰期,作为项目的技术主管,现场管理工作不能停,而课题截止时间又如此临近,我就利用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撰写结题文本,近半个月的深夜苦干,一篇篇幅五万多字的结题报告文件终于完成。发回公司后经过几次内部评审,经过十几次反复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作为2019年度工建公司唯一一个参加中冶集团成果鉴定的课题项目。2019年11月初,我接到公司通知,回机关准备结题答辩演讲稿,并对最终成果进行总结、修改,经过集团预审、初审、二审……前后答辩演讲稿修改了近二十次,终于在2019年11月28日参加2019年度科技成果评审会上,经过7位专家的评审,将“高原地区大坡度、小断面矿山长斜硐施工技术研究”成果评为“国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鉴定的通过,标志这该项课题成果基本完成。
同时,在完成公司指标的前提下,我完成申报发明专利8项、省部级工法1项,发表国内专业核心学术论文2篇;主研完成1项省部级QC成果。该项课题在西藏芒康项目的应用,为该项目隧道工程节约了120天、施工成本节约896余万元,同时也完成了5.06亿元的高新收入指标和2076.94万的研发费用指标。在社会效益方面,更是填补了高原地区小断面陡斜坡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的空缺,完善了相关技术实施方案,为国内外类似工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参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路走来,我深刻感到,只要我们怀着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坚定科技创新理念,致力于扩大公司核心技术优势,勤奋钻研,踏实工作,就一定能努力开创新局面,走上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