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薄的割枪在钢板上流畅地移动,双手紧握住割枪另一端,稚气未脱的男孩弓着背,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工件。他“运斤如风”,极为沉稳熟练。头发灰白的老教练站在旁边,精神高度集中,不时轻声提醒。
旁边桌上摆着一堆锃亮的金属模型:“火车”、“海盗船”、“收割机”、“挖掘机”……其造型之逼真,细节之精美,如同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2019年6月的一天,年仅21岁的中国十九冶工业安装公司冷作钣金工、高级技师刘豪,正在资深教练刘定律的指导下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训练。
作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选手,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征战喀山、闪耀赛场。
学艺 他决然踏上不凡之路
时针拨回1998年,刘豪出生于攀枝花市米易县丙谷镇。这里风景如画、阳光充沛、人杰地灵。2015年,与丙谷镇紧邻的撒莲镇出了位“世界冠军”——曾正超,这位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首金获得者,一时间轰动了平静的山谷。
刘豪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从小就梦想着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2014年,父母带中考落榜的刘豪,来到攀枝花市区的中国十九冶攀枝花技师学院报了名。没去前,刘豪兴趣盎然,去了学校后,才知道学习的艰苦。
第一次走进实训车间,他看见整齐划一的操作工位上,同学们好像正在专心“雕刻”着什么金属艺术品——这是刘豪对建筑金属构造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就是有趣,想琢磨。”
可是,年轻的他还没意识到这个项目的超高难度。据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副首席专家、中国专家组组长马德志介绍,建筑金属构造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比赛项目,完成一个完整的模型制作,起码要熟练掌握冷作钣金工、装配钳工、电焊工、气割工四个工种的技能。同时,还要熟练掌握识图、放样、下料、零件加工、装配成型、矫正、焊接等一系列工艺流程。
那一时期,国内的职业学校基本未设立针对建筑金属构造的专训课程。事实上,企业特别需要这样的综合技能人才,隶属于中国十九冶的攀枝花技师学院考虑到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刚需,第一时间开设了相应的训练课程。一个掌握了多个工种技能的技术工人,熟悉制造流程中的关键细节,能对工艺进行最大限度的把握和优化。
刚入学时,光打磨圆笔,刘豪就打磨了3个月。大多数时间,刘豪都在操作台前,针对一个操作环节,弯腰练,反复练,成天练。大部分人觉得枯燥无趣,苦不堪言,前途渺茫,不到一学期,刘豪班上的同学纷纷退出训练,30多人锐减至20人。刘豪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也经历过苦闷期,但他坚持了下来。
学校里,他看到很多老师,过去是十九冶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后来成为了攀枝花技师学院的实习指导老师,他们把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全都奉献给了工厂,坚守岗位,辛勤工作,如今又孜孜不倦地手把手教他们,令他深受教育和感动。每当有些失落和苦闷,他总会想起身为菜农的父母在地里挥汗如雨的样子,从小到大,他们将无限的爱给予家中独子。
“学不到本领,对不起父老乡亲。”他下定决心,再也不能混日子,要做一个对国家、企业、家庭有用的人。
思想的难关一旦越过,人生的境界就骤然开阔。他越练越自信,越练越刻苦,各种工具在他手上仿佛有了灵气,每一个完成的模块也愈发精美。他动手能力上的天赋得以显现,很快,成绩优秀、崭露头角的他从普通班晋升到精英班,并进入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的训练队伍中。
教练刘定律温和、友善、关爱徒弟,但他对训练班成员的魔鬼训练,却一点不含糊。期间,刘豪和队友的潜能都被最大限度激发了出来。
选择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就是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孤独和勇气的路途。刘豪也清楚,踏上这条路,就必须义无反顾。
一周7天训练,每天8—12点、13—18点、19—21点,每天累计训练时间超过11小时,手机全程没收。
只有适应酷暑严寒和不同的车间布局、环境,才能征服陌生的赛场。加强外地拉练是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在新疆拉练时,队员们要在摄氏40度的高温环境中,提着几十斤的钢板上下楼,来往于100米远的工作台和剪板机之间……截至刘豪参加第45届世技赛,他已经在新疆、山东、江西、广东、北京等集训基地拉练过。
建筑金属构造的识图、放样、下料过程,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计算,也要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从基础知识入手,刘豪开始埋头苦读。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理论,刘豪“攻难关”的场地经常从课堂转移到路灯下,从书本上落实到实践中。“题海”战术让刘豪体验了一把“技能高考”。白天,刘豪在实训车间苦练技能,晚上,则一头扎进了课本中,有时候实在困了,一闭眼,脑海里的数字和符号还在眼前旋转。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7月,刘豪取得的沈阳大学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大专文凭,是他努力的最好注脚。
折戟 他失意但不失志
2016年4月,刘定律带着刘豪一队人正式发起对第44届世技赛的冲刺。
攀枝花选拔赛,刘豪和队友包揽前5名;四川选拔赛上,刘豪取得第2名;在全国选拔赛上,刘豪以第8名成绩进入国家队。
一路过关斩将,刘豪觉得自己还挺顺,然而,那年10月在北京国家队集训基地5进2最后选拔中,刘豪却在最后一关,遭遇惨痛的“滑铁卢”。
当时,高手如云,选拔赛竞争激烈,18个小时的比赛中,刘豪越到后面越紧张,差错越多,训练一年来,他一直没克服“紧张”这个缺点,也许是因为他太年轻了。
最后,刘豪以第3名的成绩惜败,无缘国际赛场。“就差一点点,当成绩下来的时候,我差点没哭出来。”刘豪此后一度失落不已。
2016年10月,北京的小饭馆里,大伙聚在一起,庆祝队友卞涛、周宇晋级。饭馆热闹非凡,大伙酒酣耳热,却使闷头喝酒的刘豪更加失落。国内选拔赛最后一关失利、可能再也不能参赛,令这个18岁的孩子心灰意冷。
然而,内向而倔强的他,很快走出了“低谷”。
2016年11月,刘豪被派住中国十九冶广西防城港钢构车间,从赛场到生产一线,苦闷期的刘豪把人生失意转化为动力,很快就在企业里成了行家里手,并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能经验,传授给车间里的工友们,大家也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刘定律教练其实从未放弃刘豪,他知道刘豪是个“好苗子”,一直默默关注着他的成长。
2017年10月,正在车间教徒弟技术要领的刘豪,接到了刘教练的电话:“刘豪,我们又准备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了,你来不来?”
“来!”
一股暖流直涌胸口,刘豪简直想瞬间飞回攀枝花技师学院的训练车间里……
经历了过去一年的起伏和历练,刘豪终于如愿回到攀枝花,回到熟悉的训练车间。
“虽然有了丰富的参赛经历,但我对自己要更加严格。” 让过去的一切都翻篇、归零,从枯燥的基本功开始练,一“招”一“式”,都追求完美,刘豪对自己更严更“狠”。慢慢地,他克服了越往后越紧张的缺点。这个来自攀西山谷的农家子弟,就是有一股子大山的硬劲、执拗劲、“豪”迈劲。
重燃 他收复失地
2018年4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的号角吹响了。世技赛要求在22个小时内完成4个模块,最后组装成一个金属模型,这其中还有4个小时用来熟悉图纸,真正操作的时间不到18个小时。同时,根据比赛规则,图纸在比赛前四天才开始公布,不到赛场,根本不知道比赛中会制作什么模型,对选手的技术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是非同寻常的考验。
有了充分的比赛准备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刘豪在国内选拔赛中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拿下攀枝花第一名、四川第一名。到了广州举行的全国选拔赛,他战胜全国范围的佼佼者,成为全国冠军。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让刘豪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已然蝶变的少年,站在了自己曾经跌倒的地方。
全国赛前8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展开淘汰赛,并最后争夺世技赛入场券。
然而,淘汰赛刚开始,由于水土不服加之连日高强度训练比赛,刘豪病倒了,高烧39度。劳累虚弱的病体怎样撑过比赛?
心坚石穿,百折不挠。在这场牵动着过往、未来的背水一战中,他坚韧的意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白天比赛,晚上打点滴,在打点滴的时候他听轻音乐,回忆比赛细节。比赛中,他从容地战胜了曾经阻碍自己的紧张情绪,刘豪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稳定的发挥,进入前二。在5进2比赛中,他甚至16小时就完成了规定项目。
在最后的二进一过程中,他面对的是自己的队友黄世波。他们朝夕相伴,一起吃住训练。然而,在两兄弟心中,拼尽全力去战斗,才是对友情最好诠释和尊重。
成绩揭晓,刘豪拿下世技赛入场券,剑指喀山。“加油,把我的那份也赢回来。”黄世波为好兄弟喝彩、鼓劲。
回到基地,这位全国冠军第二天就开始训练了。
腼腆的刘豪更习惯于沉浸在工件的世界里,细心打磨出更精致的金属模型。艺不压身,在刘豪心中,每天能从训练里有所精进,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暴露”刘豪在细节中的问题,减少其失误,在继续奔赴各地高强度拉练的同时,专家组组长马德志精选出60多套图纸供刘豪训练。
“速度、精准、细节、外观。”一个个得分点在刘豪和教练的脑海中不停重复。
天空不留痕迹 但他已飞过
8月22日,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技赛正式开幕。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上,聚光灯瞄准最多的是已经4次卫冕的韩国选手。此外,越南、日本、俄罗斯等选手实力也不容小觑。
第一天,当图纸发到刘豪面前时,他惊讶地发现,居然比自己平时训练时的简单一些,于是他信心倍增,从容应战。“平时刘教练的高要求是对的。”
顺利完成第一天看图,放样,下料等准备工作后,第二天,正式开工的他感觉轻松无阻,自信的他甚至提前三个小时交出了工件。
但这一举动引得所有的裁判专家纷纷围观。经过严格的“欣赏”,刘豪的模块被发现少焊了6条焊缝。
最令人难以释怀的是一个重大失误。第二天最后的一道工序说来也简单,就是把印着“WORLD SKILLS RUSSIA 2019”(2019年俄罗斯世界技能大赛)的标牌镶在工件上,左右侧各镶一个。这是一道“送分题”,然而却被刘豪答成了“送命题”。
他把牌子正反面搞错了,牌子被倒着镶了上去。宝贵的3分被扣掉。
“要戒骄戒躁啊!没事,还有两天”刘定律轻拍刘豪的肩膀,可回到酒店房间时,六十多岁的他却老泪纵横,这已经是他第4次带弟子参赛,却难得一枚奖牌。
“这或许是命运跟我开的玩笑吧。”“我真是飘到极点了,干嘛要提前交卷?”刘豪狠狠地扇了自己几巴掌,泪如雨下。
第3、4天,刘豪稳住了之前受挫的心情,变得更认真、专注。他沉下心来,高效高质量完成模块后,细心、耐心地一遍遍检查,避免失误。“我不敢再提前交卷,避免成为裁判专家们的‘众矢之的’。”
刘豪在第3、4天完成得很完美,两个模块只扣了4分。
建筑金属构造项目结束后,插着中国国旗的作品放在第一个,一辆精美的金属履带式坦克展现在场内,除了一面的标牌被装反,其他部分都臻于完美。
除了裁判和专家,选手、观众们纷纷在这辆“中国造”的“坦克”前驻足观望,拍照。“栩栩如生!”“wonderful”“chinese craftman,brilliant!”(中国工匠,太闪耀了)。刘豪站在“坦克”边平静微笑。他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也算站在了世技赛赛场上,有遗憾也有安慰。失误是自己实力不足的表现。”
8月27日晚,中国十九冶员工和刘豪家人、父老乡亲都守在直播平台前,等着最终结果。随着主持人一段响亮的宣读,刘豪身披国旗,迈上领奖台——他成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银牌获得者!
如果加上把标牌镶倒所扣去的3分,他就能在分数上并列再次卫冕的韩国,为祖国夺得首冠。”
“感谢企业的培养,感谢马德志专家、刘定律教练以及所有陪伴我的人,我用4年换来了一块银牌。虽然有遗憾,但还是顺利完成了夺牌的任务 。在以后的工作里我会更加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回报中国十九冶集团。”赛后,他发了两年多来唯一一条朋友圈。
其实,他通过拼搏揽取的,是一枚不逊于金牌的沉甸甸银牌,实现了中国在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展现出中国工匠精湛高超的综合技艺。
8月31日下午4点,中国十九冶成都大厦,金风送爽,气氛热烈,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团队凯旋回川。中国十九冶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必义亲切接见团队成员,与大家紧紧握手并表示祝贺。潘必义董事长亲自为刘豪送上鲜花,佩戴绶带、颁发证书,为刘豪授予“西部铁军标兵”荣誉称号。
会议室大屏幕上播放着记录本届世技赛中国十九冶选手教练,培训、备战及斩金夺银的短片,定格着中国十九冶员工站在世界赛场最高领奖台的光辉时刻。
刘定律介绍并回顾着备战及参赛情况,打开了刘豪的一幕幕画面。曲已尽,意难平,刘豪听着听着就哽咽了。
轮到选手发言,刘豪本来准备了很多话给潘董事长倾诉。但他站起身来,强忍着泪水,只说了一句:
“这次只拿了一个银牌……我会在今后工作中更加努力 ,回报企业对我的栽培。”
会后,有人请他们在繁华的成都再玩几天,可团队早已归心似箭。
“整理行囊,回家收拾几天,然后去公司专心上班。”刘豪默默且坚定地说。
“不玩了,在外面半年了,明天回攀枝花。”刘定律说。
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到车站赶大巴。傍晚7点,车窗外大雨滂沱,但温暖的灯光遍布山谷,家乡米易县城变得触目可及,终于回家了。
时光荏苒,5年前的今天,刘豪离开这里,前往市区的攀枝花技师学院上学……